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多篇)

时间:2025-04-04 08:20:38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多篇)[此文共9094字]

第一篇:《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800字

很早以前听过这本书,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甚至不知道是中国作品,却对它的名字产生了兴趣,迫切地想读一读。

在图书馆借了本,拿到手的感觉是,够厚,够破,有的人不喜欢读旧书,我倒还好,觉得图书馆的书越旧证明越多人读过,越是好书,如果借到不好的书,往往翻几页就还了,书是新的,当然这只是个人理解。

刚开始看的时候,除了新月的报考,其他的地方感受的是挺平和的,包括梁亦清一家清贫却安静的日子,然而,事情开始有了各种转折,有了冲突,有了悬念,看到最后,是满心的揪心,看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忍不了了,先百度了故事梗概,可是真正看到那一章一节的时候,心里还是堵得慌。其实就是一个悲剧,或者说是一个个的悲剧组成了这个冗长的故事,三段夭折了的爱情:玉儿和韩子奇,天星和小容子,新月和楚雁潮,每一段都有让人唏嘘的地方,说到底是璧儿的霸道,她不容许她们每一对在一起,她总有自己的理由。

这个女人小的时候是可爱的,有灵气的,可是越长大越变成了一个跋扈的女人,她的无知是那个年代赋予的,她没有读过书,没有玉儿那样开放的前沿的思想,可以把人生都上升到精神层面,她只是个普通妇人,算计着她的小日子,不关心政治,只关心丈夫孩子,有她自己的执着和计较。可是无论如何,我还是理解不了玉儿的,我理解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所造成的错乱,可是我认为,不管是怎样的爱情,都应以不伤害另外一个家庭为底线的,否则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是自私的代价。作为妹妹,她抢了姐姐的丈夫;作为母亲,她的离开以及留下的那封信最后断送了女儿的性命,缺席的那么多年的母爱,不是白发苍苍在新月生日拎块蛋糕就能弥补的,别说苦衷,所谓苦衷都是拿来在傻眼了时叙述的借口。

整个一个大悲剧,唯一让人暖暖的是那个甚至有点木讷的天星,他不管上一代到底是神马情况,只是心疼妹妹,每次看他疼新月的时候,都想拥有这样一个哥哥。

新月是幸福的,在最风华正茂的时候离开了,可她拥有那么疼她的天星,那么爱她的楚雁潮。若干年后,她爱的男人还会在她生日的时候去她的墓前拉她喜欢的小提琴曲子,对一个女人而言,这已足够。

第二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00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对我来说比较熟悉,知道的也比较早,最早的版本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曾获得矛盾文学奖,还有一个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名字改为《月落玉长河》。说实话,我是不太好对这部着名的小说做任何评价的,因为一些中国文学界的前辈都已经写过相关的评价,如着名作家冰心老人、刘白羽先生等。前些日子,我又从书架上取出了这本书,仍向当初一样,利用三、四天的时间读完,看后仍觉得受益非浅,就写点自己的拙见。

还记得大概是九十年代初的一段时间,当时我正在上中学,每天中午总能从学校广播里听到一阵悠扬神秘的唱礼声,然后是一个广播剧,名字就叫《穆斯林的葬礼》。吸引我的,主要还是对这一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或多或少了解一点的一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接触。小说描写的一个穆斯林家族,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约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从我的感受来说,我通过看这部小说,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个对我们来说比较特殊地民族的生活习性。这一点,是最主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根据作者的后记,应该是有原形的,所以它更加能吸引读者。它描写了一个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也许是上天的注定,也许是尘世间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一切,造就了这个悲剧发生的根源。我们看到,从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三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用世俗或者宗教教规来评价属于畸形的爱情悲剧,既而延续到韩新月、楚雁潮这两个主要生活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年青人身上的更加让人感慨和不能接受的爱情结局,让读者陷入了深深地同情与无奈之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在这种某些世俗人所理解的宗教教义的笼罩下,一切注定就只能是一个无法取得圆满结局的悲剧。

小说中,梁亦清作为一个玉雕技艺高深的匠人,始终过着一种与世无争,小心翼翼的生活。但他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对玉全身心的热爱,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所崇尚的一种善良、仁义与忠信,但这些并不能让他免遭黑暗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蒲老板的压迫与欺凌,他生活的环境,最终将其摧毁。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他成了梁亦清的唯一徒弟,并得到了师傅的真传。在师傅惨然离世后,韩子奇接手了师傅留下的一切,包括未完成的“郑和航海玉雕”,一个破败的家以及三个孤儿寡母。韩子奇在事业上无疑是成功的,在他的努力下,“玉王”这个名字享誉京城。但他与梁家大女儿梁君壁的结合,与其说是一种爱情的发展,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怜悯与相互依靠,正是这种怜悯与依靠,当他们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结症也就相应出现,于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孽开始产生。在新潮思想教育下的梁君壁的妹妹梁冰玉,大胆的与自己的姐夫韩子奇真正相爱,还有了他们爱情的果实——韩新月。韩子奇最终在良心的谴责与惶恐中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新月注定将要承受自己父母所留下的苦果。

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进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新月是无辜的,从她一出生,就患上了先天性的心脏病,似乎是造物弄人,这样残酷的惩罚在继续延续。好在,新月有几个真心爱护她的亲人,除了她的父亲韩子奇,还有一个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天星,一个饱受战乱摧残的善良、可怜的女人——姑妈。在这样的呵护下,新月一天天长大,在考上北京大学时,最终遇上了一个与她至死相爱的人——楚雁潮。但当她开始选择自己的爱情时,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却摆在了他们头上。在世俗与宗教的阻挠下,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因为楚雁潮不是一个穆斯林。对这种不可能的妥协,作者只能是安排他们天地相隔。

小说伴随着一个个的葬礼而完成了一段段的故事,最终轮到了新月,非常细腻地刻划了一出出感人至深的情节。同时,在这部小说,也非常无奈的讲述了几个被外界因素所困扰的爱情结局,甚至有些“轮回”色彩。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容贵芳、韩新月、楚雁潮……总之,在这部小说中,姑且不提他们的结局,所有的爱情都是悲剧性的,都是违背了主人公的意愿的。这些阻挠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切无法用更多的言语来叙说。读者只有通过看这部小说才能自己去体会。

第三篇:读书笔记《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葬礼之驿站一》

久久的不能下笔,我想可能是太久的没有写文章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么短的时间里读完那么厚重的一本书,在看了一些读书笔记后,忽然觉得不知道自己可以以哪种姿态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了。我不想去重复书中的内容,不想做太多的修饰,我想这次的记录,仅仅的 ……此处隐藏4139个字……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读完这本书,我已是泪流满面了,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几代人,而新月的悲剧也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

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就是母爱。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每当面对妈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时,她总是本能的惧怕和回避。她多么希望妈妈能够给他一丁点的爱,或者是理解肯定。在她病重之际,母亲还为哥哥大办喜事,借口“冲喜”,为了自家的名誉和对穆斯林的虔诚,反对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这一切都是新月无法理解。直到有一天,父亲讲一封信摊开在她的面前。而我,看到这里,不得不被梁冰玉真情流露的信件和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所感动,也不得不为新月的命运而悲哀。于是,我流泪了。

最让人动容的便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这段情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和爱好。新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英语的热衷,以及她开朗的性格,美丽的外表,都不得不让楚雁潮动心。起初因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他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决定就这么默默的爱着他,关心着他,永远也不要表白,真正的爱不是拥有。可是,世事的变化是常人无法预料的,当楚雁潮得知新月的了不治的心脏病后,决定向新月说出自己的爱,以燃起新月对生命的渴望,让她能积极向上的过着每一天。他们相爱了,爱的那么真诚,那么热烈。楚雁潮为新月买了留声机给他放最爱的《梁祝》,跟他一起翻译鲁迅的文集,完成他们的共同梦想,他对新月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使新月的病情有了好转。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母亲的阻碍。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的爱着对方。楚雁潮甚至愿意同他们一样信奉伊斯兰教,愿意面对与新月没有结果的事实,继续深爱着新月。只要能让他看到她,就足够了。可这份爱却始终无法留住新月的性命。当楚雁潮像往常一样冒着风雪赶往医院的时候,新月正在竭尽全力呼唤他所爱的人,但仅仅只喊出一个字“楚。。。”她死去了,绝望无奈遗憾的走了。这样的事实让楚雁潮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两个相爱的人,面对生离死别,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几年后,当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到女儿坟前看望女儿时,发现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亲人坟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这样一个结局。楚雁潮高大的身影,与新月的一幕幕,他所演奏的《梁祝》和他对新月不边的爱,无不让人的心灵震撼,博人眼泪。

整本小说中,作者对风景的描写深刻细腻。“天和地是灰色的,瓦和砖也是灰色的,临街的墙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刷过黑灰,百灰,涂过红漆,书写过不同的内容标语,又终于被覆盖了;风雨再把覆盖层胡乱地揭下来,形成一片斑驳的杂色,融汇于灰色的笼罩之中。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棱中芳草青青。远处,炊烟缭绕,迷蒙的曙色中,矗立着这一带唯一的高出的民房建筑,尖顶如塔,橘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是清真寺”灰色坍塌的场景,让

人不只不觉的走进了这样巷子,暮色里,淡淡的忧伤,对安拉的绝对忠贞的虔诚且在这里蔓延开。书中围绕友情,亲情,爱情而构造一场烟雨情。烟散了,雨停了。灰飞烟灭。只剩下一场繁华寂寞的葬礼,这场葬礼开始之初如同那些玉诀人相赞之,结束之时又如玉之奇寒。首先是韩子奇为报答师傅而娶了梁君壁,他对她在敬与退中犹豫徘徊。他在她的眼神里,看见了师傅,他对师傅的忠诚酝酿着这一出悲剧。她因为丈夫的不忠则毁了儿子的婚姻幸福,这个女人巧设计谋,使儿子为心爱的女子决裂,行将就木地娶了一个他不爱的女子,他被母亲出卖给了另外一个少女,而少女从怀着懵懂的期待到最后终于麻木了,巧妙的说出了封建社会的几重悲剧。韩子奇与英国商人沙蒙·亨特的友情,数笔之描述,就足以刻画出两人之间的友情,玉使他们相通,相重。所以在战争面前,韩子奇这个没有任何关系可以依附的玉器重商,才可以运玉到英国躲避。再是国内战争爆发韩子奇与梁君玉为那批宝玉躲到英国去,而与她产生了爱情。她骄傲坚决地离开梁家,因为不堪姐姐对她的侮辱。梁君玉在文章里只是开头与结尾出现作为呼应,中间简写她与韩子奇的爱情,在文中却是一声呼喊。呼喊爱情应该是自由的,相互的,不附带任何关系的去爱,爱时如夏花绚烂,而结束之时,亦如秋叶之静美。最后是韩新月与楚雁潮围绕《梁祝》而描述的爱情以韩新月的死凄美告终。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山水玉器皆在,而人的生命最长长不过百。人之一生,匆匆数十载。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这是这千份之一,我在这里看到不仅仅是一个小说,而是作者作为作家对文字的虔诚及人生天地间如白马过隙,忽然而以,为玉而生,为玉而亡;为情而生,为情而亡。

这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时间和心灵来感受的。她文笔的倾诉,让我这个一直对伊斯兰教淡漠的人,对它肃然起敬??仅仅是这单薄的一遍已经令我的心绪久久无法得到宁静了。在这大量文字的背后,更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可贵,姐妹情深的碧玉两人,皆因为所受的教育不同,对于爱情,对人生竟也产生了天壤之别。玉儿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自由的渴望,她的大胆,果敢与无畏。而作为一代妇女的代表,碧儿的迂腐和落后,以及对于爱情的盲目和对于生活的依附,又是我不得不为之悲哀??回想书种种,不知该怎样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

多次读完全书,仅对于爱情与现实,我明白了一个真理: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才越发要珍惜。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多篇)[此文共909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素材阅读网 www.sc71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