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精神文明创建要着力在群众上

时间:2025-04-26 08:20:43
精神文明创建要着力在群众上[此文共14322字]

[寄语]精神文明创建要着力在群众上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安徽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综合抓手,坚持在群众性上下功夫,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领导想着、群众盼着、共同干着”的工作格局。目前,安徽省16个省辖市已有8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7个城市获得提名。近期,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18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我省4个参评城市进入“地级提名城市”的前20名。

干部群众一起干。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安徽省委提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再高不为高、工作力度再大不为大,谋划部署全局工作必有精神文明建设,调研督查必看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事必做专题研究。省委以上率下,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推深做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过去有群众说,灯不明、路不平,看看干部行不行;办事慢、风气差,领导应该抓一抓。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抓创建,干部受了累,我们得实惠;干部弯腰干,我们也不能站着看。更多群众踊跃献计献策、热心志愿公益、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了干群齐动手、同努力的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大事小事一起办。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安徽省委始终不忘“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初衷,努力做好凝聚民心的“加减法”。大事大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头脑里搞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组织开展“六团六进”基层宣讲11万余场,“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2万余场,实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6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事不畏难。聚焦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督查通报、暗访曝光、后进约谈、动态管理等机制,制定整改落实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群众“一网”办事、“一门”服务、“一次”办结。小事不嫌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道路积水点等相关问题,我们以改促创、以建促创,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为群众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子里子一起要。文明事关形象,但绝不能搞形象工程;创建需要形式,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近年来,我们突出“实”、力戒“虚”,努力做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价值增添颜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选树各级各类好人模范超过100万人,其中入选“中国好人榜”和“全国道德模范”的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名额为57名,其中有10位是道德模范。救助有困难的好人模范达1.2万人次,树立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以素质提升品质。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为规范入手,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依法打击“老赖”的“江淮风暴”行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现常态化。开设“好人天天见”、“榜样”等专题专栏进行正面引导,仅2018年就推出全国、全省重大先进典型359人。开设的“你该脸红了”等专题专栏则是曝光不文明行为,有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礼的良好氛围。以新风涵养民风。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关于全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弘扬新风正气。去年以来,累计问责192名有大操大办行为的党员干部,一些地区礼节负担下降近80%,多了“人情味”,少了“人情债”,让城乡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先进后发一起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抓住主流,又要注意支流;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既要树立典型,又要带动面上。我们力争文明全覆盖、创建无死角,不仅要抓住“两头”,还要抓好“中间”,全力打造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文明帮提名。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城市与提名城市签订结对共建责任书,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互派骨干驻点帮扶指导,共享经验、共克难题、共同提高,推动形成争创共同体。以城市促乡村。把县域创建作为新的着力点,在全省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革命”,分类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建设,更多乡村实现了“垃圾不乱埋,污水不乱排,下雨不脏鞋,游客愿意来”,过去一些地方“城市很好看、农村不能看”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变。以窗口带系统。创建人民满意窗口,集中整治“冷、硬、拖、卡”等问题,分系统推出先进标兵,落实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措施,涌现出“温馨交通、微笑服务”等全国行业创建标杆和许启金、杨苗苗等一大批行业服务的标兵个人。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务实管用之举,抓得准才能走得稳,好作风才有好作品。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宗旨,不断提升城乡群众创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思想宣传范文】二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好不好,关键要看这种制度是否有利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中国实践,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以其独特魅力和巨大优越性,生动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重大问题。

开辟民族复兴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曾经在黑暗中求索,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直到中国共产党 ……此处隐藏9903个字……传统。研究表明,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人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就没有中断过。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十分重视以史为鉴,以回顾历史为指导评判并规划现实,观今而思古,鉴古而知今。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对历史的学习总结和从历史中吸取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他不仅多次专程赴延安、西柏坡等地调研,瞻仰老一辈革命家故居,还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围绕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反腐倡廉以及党史、国史等开展集体学习,要求全党牢记历史经验教训。

培养历史思维,可以古为今用。我们学历史不是单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而学习,或是把历史简单地当作故事读,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通过历史思维,做到古为今用。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各个时期的历史学家也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每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首先就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去衡量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值得学,哪些不能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培养历史思维,可以敬畏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感就是对历史的敬畏,正是历史,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一个不尊重、不敬畏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为别人所尊重的,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官、做事、做人如何,历史和人民一定会有公平公正的评判。因此,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一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做出一番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检验的政绩。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学习历史、分析历史、把握历史规律,尤其要以谦虚之心向历史这本大教科书求教,以智慧之心吸纳历史中积淀的精髓,以开拓之心借鉴历史之光照亮未来,真正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精神营养。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思维的哲学基础。我们要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就必须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识世界、对待历史、展望未来。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历史由人民创造,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措施、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历史唯物主义还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秉承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消解客观,以片面遮蔽整体,以偶然否定规律,以编造取代事实,以戏谑对抗崇高,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范式转换”“还原真相”等旗号,肆意肢解、歪曲历史,混淆视听、迷惑大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政治立场,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旗帜鲜明地同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提高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历史思维的核心是“过程”思维,即善于从历史联系、历史过程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古人所说的“大道”,既是指治国安邦之道,也是指历史的逻辑、发展的规律。我们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学会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寻找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运用历史思维寻找和把握历史规律,善于拨云见日,认清世界发展大势。比如,在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坚持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坚持从世界看中国、从全局看局部、从历史和未来看当下,不断把握我国发展规律,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并深刻分析了重要战略机遇的新内涵。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通过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规律性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关键在于担当实干

我们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不是为了装门面、卖弄学问,而是为了学以致用,更好地把握当下。作为领导干部,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关键在于担当实干,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吸取历史智慧,进而抓住历史机遇,强化历史担当,作出历史贡献。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历史一再证明,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了机遇,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的领跑者。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给我国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机遇稍纵即逝,我们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的新内涵,坚定必胜信念,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忧患意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善于变外部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断实现转危为机,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切实强化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只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才能有所成就。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时和势在我们一边,但前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各种挑战和斗争不可避免,这就更需要各级干部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要以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竭力作出历史贡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历史中的人,就要干历史中的事,在历史中创造历史。对领导干部来讲,要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作出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而不是尸位素餐,碌碌无为。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把握规律的能力,善于在学习和实践中找思路、想办法,出实招、创新招,努力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家里手。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善于把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过硬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措施办法,推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精神文明创建要着力在群众上范文。

《精神文明创建要着力在群众上[此文共1432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素材阅读网 www.sc715.com 版权所有